欢迎来到寿县安丰高级中学官网

招生信息:

教师讲坛

教师讲坛
“周末语文大讲坛”专辑:《给生活一点幽默》(一)
发布时间:2015-12-11 10:09    阅读次数:4171次

给生活一点幽默

汪家国

生活中不能缺少幽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喜欢幽默、向往幽默和追求幽默。据说,欧美的女子选择爱人,也看重男方是否有幽默感;公司雇佣职员,也常常看他们是否具有幽默感。有一家公司的总裁曾说过:“我专门雇佣那些善于制造快乐气氛,并能自我解嘲的人。这样的人能把自己推销给大家,让人们接受他本人,同时也接受他的观点、方法和产品。” 可是,怎样才是真正的幽默?又应该如何培养幽默感呢? 这些问题,正是今天我要和同学们讨论交流的。

一、何为幽默

在谈幽默的技巧前,我们应该先谈谈幽默的界限,这是在人际交往时运用幽默的前提。否则某些做法会被误以为是幽默,结果却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幽默,需要有正常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人生观。这在人际交往中是很重要的。

1、玩世不恭不是幽默 。有的人在人际关系中,肆意而行,不受任何约束, 他们自认为幽默,到处游戏人生。 这种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不健康人生观的反映。玩世不恭并非幽默。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它与不严肃的对待人生,认为活着毫无意义是绝不相同的。

美国大作家、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所写的作品幽默隽永,而他的人生也是如此。一次,他去一个小城市办事,有人告诉他,目前正值仲夏,该地潮湿,蚊子很多且非常厉害,希望有所准备。就在马克·吐温到了那个小城后,当他在旅馆登记住宿时,两只蚊子嗡嗡叫着,在马克·吐温面前盘旋,旅馆工作人员非常尴尬。马克·吐温却满不在乎地对工作人员说:“贵地蚊子不知比传说中的聪明多少倍。它竟然会先仔细察看我的房间号码,以便夜间光顾我的住处,饱餐一顿。”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结果,这一夜马克·吐温睡得十分香甜。原来,旅馆全体工作人员一齐出动,驱赶蚊子,不想让大作家被“聪明的蚊子”叮咬。 文学大师以其幽默的话语,不仅缓和了大家的尴尬, 而且获得了一夜安眠。 这是幽默,而非玩世不恭。

2、滑稽逗乐不是幽默 。幽默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一般的滑稽逗乐除博得一笑之外,没有再多的东西。”幽默和滑稽,有时看着很像,实际上并不一样。因为,猴子有时也能做出滑稽的动作,引人发笑,但它绝不会幽默。关于幽默和滑稽的区别,弗洛伊德指出是“成人的和孩子的”对立。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出幽默与滑稽在质上的区别。幽默引人发笑后,使人能得到哲理性的启示;而滑稽只为博人一笑,既无思想的深刻性,也无会心的启示。马戏中的丑角,表演得再好,他只能使观众产生情绪上的愉悦,绝不能带来观念上的哲理思考,而后一种功能只有幽默来承担了。

3、挖苦找乐不是幽默 。讽刺人、讥笑人的语言动作,目的是损人尊严去找乐儿,是缺乏教养的行为,这绝不是幽默。这种言行对人际关系非常不利。因为,讥笑和讽刺的言行,充满着攻击性质,其中,含有恨怨、轻视和伤害别人的意思在内。讥笑别人的身体缺陷、情感、尊严等,都是缺乏教养的不文明行为。它的笑声是以别人的痛苦为代价的。这与能为人带来心灵愉悦、又使人回味无穷的幽默,哪里有共同之处?讽刺讥笑别人,虽然讥讽者会得到一时快感,但被讥讽者,却受到了心灵的伤害。被人戏弄的感觉必然促使他重新考虑与讽刺者的关系。为图一时之快损人找乐儿,从而结下怨恨,实为不智之举,这不是在人际交往中自造陷阱吗?

     4、卖弄聪明不是幽默。 幽默会带来笑声,笑声中又蕴含着启示,在揭露和解决人和事物的矛盾中,使我们感到轻松愉快。 有的人很聪明,才思敏捷、口若悬河,但是他的聪明不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而是一种卖弄,自以为是幽默,其实令人生厌。幽默本身也像一把双刃剑,拿捏不好分寸,既伤害别人,也对自己不利。谈话中的幽默,要为讲话的内容服务。为幽默而幽默,就有卖弄的意思。用庸俗的事例和动作逗笑,更是不可取。幽默不是吹牛拍马、卖弄聪明,不是轻视讥笑、损人找乐儿。幽默应该是宽容有善意的,能够为别人带来快乐。

二、幽默的技巧。

(一)歪释曲解法

1、引申发挥。所谓歪解,就是歪曲、荒诞的解释。一本正经地从事实出发,从科学出发,从常理出发,那就找不到幽默。只有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随心所欲地对一个问题进行自由自在的解释,把两个看似毫不沾边的东西捏在一起,这样才能造成一种不和谐、不合情理,却出人意料的效果,幽默的效果也就出来了。

看一则幽默小故事:懒汉到朋友家做客。早晨,朋友替他叠被,懒汉说:“反正晚上要睡,现在何必去叠?”饭后,朋友忙着洗碗,懒汉说:“反正下顿要吃,现在何必去洗!”晚上,朋友劝他洗澡,懒汉又说:“反正还是要脏,现在何必去 洗!”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朋友只顾自己,不理懒汉,懒汉问:“我的饭呢?”朋友说:“反正吃了要饿,你又何必去吃?”睡觉时,朋友同样只管自己,懒汉又问: 朋友说: “反正迟早要醒, 你又何必要睡?”懒汉急了,叫道:“ 不吃,不睡,不是要我死吗?”朋友答道: “ 是啊,反正总是要死,你又何必活着?”

懒汉运用歪解的手法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种逻辑有着巨大的荒谬性。而朋友第二天以其人之道来了一个举一反三,引申发挥,马上就使懒汉陷入一个尴尬境地。不由得人们会心而笑。

歪解确有一种幽默效果,但有时可能过于含蓄而使入未能体会其中幽默的机锋,这就需要我们引申发挥,把它的幽默效果放大。

2、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歪解的一种方法。所谓偷换概念,是指将对方说的话的原意,以另外一种概念来解释。正是这种改变之中,让听者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继而发出会心的微笑。

威尔逊任新泽西州州长时,一天接到电话,说新泽西州的一位议员,即他的一位好友刚刚去世,威尔逊深感震惊和悲痛。几分钟后,他又接到新泽西州的一位政客的电话。“州长,”那人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希望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好吧,”威尔逊对那人迫不及待的态度感到恶心,他慢慢吞吞地回答说:“如果殡仪馆同意的话,我本人是完全同意的。”

威尔逊用的正是歪解的方法,他暗中转换了对方话题中希望得到的“位置”的概念,对方原来觊觎的是议员的席位,而威尔逊故意临时置换为已去世的议员在殡仪馆所躺的位置,从而在幽默中表达了对对方的反感和讽刺。

3、利用歧义 。

有一则幽默小故事。 阿凡提当理发匠时,大阿訇总是来找他剃头,却从来不给钱。阿凡提很生气,想好好教训他一下。有一天。大阿訇又来理发了,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给他刮脸的时候,问道:“阿訇,您要眉毛吗?”“当然要,这还用问!”阿訇说。阿凡提于是嗖嗖几刀,把大阿訇的眉毛刮了下来,递到阿訇的手里。“好,您要我就给您!”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谁叫自己说过要呢?“阿訇,要胡子吗?”阿凡提又问。“不要,不要!”大阿訇连忙说。“好,您不要就不要。”阿凡提说着,又嗖嗖几刀,大阿訇的胡子又被刮下来,扔在地上。大阿訇对镜子一看,自己的脑袋和脸都刮得精光,简直像个光溜溜的鸡蛋。

在特定的时空中,某些话语往往具有歧义,我们在交际中,应避免因歧义而误解。但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某种需要,又可故意造成歧义,阿凡提在这里为了整一整剃头从不给钱的无赖大阿訇,就是运用这一方法,歪解他的本意,而这样歪解,往往又让人抓不住把柄。

再看一则幽默:弗里茨是个懒学生。老师为了教育他,特意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什么叫懒惰》,好让他好好反省自己。批改作文时,打开弗里茨的本子,第一页是空白的,第二页又是空白的,翻到第三页,上面写着:“这就叫懒惰。”

“什么叫懒惰”在这里具有歧义,一是作为作文题目,二是作为一种行为,懒惰而调皮的弗里茨利用了这一歧义进行歪解,造成了幽默效果。

4、难得糊涂。

钢琴家波奇到美国密执安州演奏,发现全场座位空了一半。于是他走到台前,对听众说:“福林特这个城市的人一定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张票。”

这显然是一种歪解,建立在“故作糊涂”基础上的歪解。

(二)依样画瓢法

1、生搬硬套。 模仿、依样画瓢往往能有幽默的效果。

下面看一个具体例子:

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无论说话、处事、待人接物,都应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了,把事做绝了!”儿子大惑不解:“怎样才是留有余地呢?”父子俩正谈得起劲,碰巧有位邻居来借几件家用的东西。父亲将邻居打发走了之后,便以这件事为活教材启发儿子。“比方说,刚才人家来借东西,你既不能说样样都有,也不能说样样都没有。最稳妥的说法是,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这样说,就留有余地了。我儿来日方长,对待天下诸事若能照此类推,包你万无一失。”儿子恍然大悟。第二天清早,有位客人来到门口,问道:“你父亲在家吗?”儿子想起昨天父亲的教诲,赶紧回答:“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

这则故事所以幽默,在于做儿子的自以为得了秘笈真传,不看场合,不看对象,生搬硬套。

还有一相似的例子:

五岁的小女孩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去参加派对。母亲告诫她:“如果大人们问起你爸爸和妈妈怎样,你只要说不知道就行了。”小女孩回来,母亲问: “ 他们有没有问你什么问题?”“有啊!”女儿说:“他们问我爸爸是谁?我告诉他们说我不知道。”

一句不知道,落了个私生子的嫌疑,这是做母亲的没有想到的。

2、如法炮制 。

罗斯福在就任美国总统之前,曾当过美国海军部长。一天,他的一位好友前来拜访,谈话间问及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基地的事,可这事关机密,在当时是不便公开的。罗斯福压低嗓子向好友问道:“ 你能对此保密吗?”“ 能!”朋友急切地回答道。“ 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 我也能。”

有一次马克·吐温在邻居的图书室里浏览书籍时,发现有一本书深深吸引了他,他问邻居可否借阅。“欢迎你随时来读,只要你在这里看。”邻居说,并解释道,“你知道,我有个规矩,我的书不能离开这栋房 子。”几个星期后,这位邻居来访马克·吐温,向他借用锄草机。“当然可以,”马克 吐温说,“但是依我的规矩,你得在这栋房子里用它。”

马克吐温和罗斯福的幽默对答令人捧腹。

再看一个例子:

有一次萧伯纳派人送两张戏票给邱吉尔,并附上短笺说:“亲爱的温斯顿爵士,奉上戏票两张,希望阁下能带上一位朋友前来观看拙作《茶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阁下这样的人也会有朋友的话。”邱吉尔看了短笺后也不肯示弱,他马上写了一张回条给对方:“亲爱的萧伯纳先生,蒙赐戏票两张,谢谢。我和我的朋友因有约在先, 不便分身前来观赏《茶花女》的首场演出,但是我们一定会赶来观赏第二场的演出,假如你的戏会有第二场的话。”

邱吉尔素以机智幽默著称,果然名不虚传,这里他如法炮制,以牙还牙,有力地回击了萧伯纳的玩笑。

3、仿词套句。所谓仿词套句,是指故意仿照现成的词语、句子、篇章而拟出某一新的词语、句子、篇章,这样旧瓶装新酒,会显得很不协调,滑稽可笑,从而产生很强的幽默感。

马年伊始,几个朋友相聚一室,对主人挂历上印刷精美、栩栩如生的《奔马》图发生了兴趣。大家对徐悲鸿非凡的艺术才能赞叹不已,其中一位脱口而出:“各位知道徐悲鸿画马成功的诀窍吗?徐悲鸿画马之所以如此传神,关键在于四个字:胸有成马!”

一言既出,众人大笑。很清楚,这“胸有成马”是仿拟成语“胸有成竹”而来的。

侯宝林的相声《给你道喜》中,有一段:甲:你不会跳舞?乙:我会跳六。

这里的“跳六”是根据跳舞的“舞”的谐音“五” 仿拟的。要注意,仿词套句时,无论是局部仿拟,还是整体仿拟,原来的句式和部分词汇要保留。这是为了使仿拟的痕迹十分清楚,一看就知道仿拟的是什么。唯其如此,才能使人一看就想起原句的文字,回忆起原句形式上的“常规”,再在和仿句中新内容的对比中发现不协调的“变异”,幽默效果也才会产生。

4、将错就错。在讽刺对方的错误时,自己仿制一个更大的、更明显的错误,将错就错,让对方从你的错误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依样画瓢的方法非常幽默。

 如,甲说:“我家有一面鼓,敲起来,百里外也可以听到。”乙说:“我家有一头牛,在江南喝水,头可伸到江北。”甲连连摇头:“哪有那么大的牛?你在吹牛!”乙说:“你怎么连这点都不懂得?没有我这么大的牛,就没有那么大的牛皮来蒙你的鼓。现在,正因为有了我这么大的牛,才会有牛皮蒙你的鼓呀!”

看,乙比甲“吹牛”更厉害,更荒唐,也正因如此,才能揭露出甲的谎 言。

5、类比推理。

古时一位僧人大讲轮回报应,宣称杀一牛一猪,来世就变为牛、猪。有人插言道:“如此说来,最好去杀人。”僧人惊问缘由,答道:“唯其如此,来世才可再变成人。”

这一回答,以对方的逻辑为依据,依样画瓢,既幽默机智,又显示出对方逻辑的荒谬性,从而否定了对方的理论。

赫尔岑是俄国有名的文艺批评家。他有一次参加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向他解释道:“演奏的是流行音乐。”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东西就一定高尚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 “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呢?”赫尔岑微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一定也很高尚!”

这句反诘很漂亮,用的正是类比推理之法。

6、事件重复。

西方世界的电视节目泛滥成灾,有人称之为“电视病”。 有一个年轻的妻子,她丈夫每晚必看电视机中的拳击节目,而且什么都不顾。她一气之下回到娘家。一进门,只见她父亲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也在看拳击节目。她问:“妈妈呢?”父亲头也没回,说:“到你外婆家去了。”

事件的重复往往能构成幽默。像上例中的翁婿、母女都重复着同样的举动,使人在比较中感受到幽默。

(三)痴言傻语法

1、真痴真傻。《新民晚报》曾登过一条“上菱”牌电冰箱的广告,主要是两行通栏大字:只有一个问题,上菱不能回答:什么是霜?旁边有几行小字,对此作了解释:“没有冰箱的时候,为食品保鲜发愁;有了冰箱的时候,为冰箱除霜烦恼。霜,冰箱的大敌;霜,无谓地耗电。有了上菱,您将无忧无愁。”

看到这儿,读者全明白了:原来“上菱”冰箱能自动除霜。广告设计者颇具幽默感,他以最醒目的两行文字,让读者一看就产生疑问:为什么上菱别的问题都能解答,唯有什么是霜这种极普通的问题不能回答?读完旁边的小字,人们莞尔一笑,在设计者创造的幽默氛围中,很乐意地接受他的宣传。

2、大惑不解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不明白的事物,不了解的道理,当我们面对它们时,难免产生一些新奇、惊愕的感受,幽默也就在此时形成了。

一位妇女请人来家修电视机。电视机刚修好,她听到丈夫回家开门的声音,便急忙对修电视机的人说:“很对不起,我丈夫回来了,他最爱吃醋,你最好先藏起来,然后在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溜掉。”修电视机的工人闻后,不得已只好藏在放电视机的桌子下面。丈夫进家后,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看起电视来。电视里正转播足球赛。丈夫看得津津有味,而藏在桌子下面那个修电视机的工人却又闷又热。终于,他实在熬不下去。从电视机下面钻了出来,从夫妻俩面前走过,打开门,扬长而去。丈夫盯着这个人走出去,大惑不解地看着电视机,再看看他妻子,说:“亲爱的,我怎么没有看见裁判把这家伙给罚下场,他就自动退场呢?你看见这家伙受罚了吗?”

这个丈夫是个不折不扣、货真价实的球迷。他的“大惑不解”,实在令人开怀大笑。

一位法国官员带他一个小儿子到巴黎剧场去参加音乐演奏会。台上,一位女高音歌手正在演唱一首抒情曲。“爸爸,为什么那个男人要用他的棍子恐吓那个女人呢?”孩子问。“ 不是恐吓,他是乐团的指挥。”“既然不是恐吓,那么为什么她叫得这么大声呢?”

不要取笑孩子, 也许我们都有过同样的“ 大惑不解”。

一个第一次进城来观光的乡下人,走进一座办公楼。他见一个衣着破旧的老人刚走进楼梯旁的一个小房间,门就自动关上了。接着门上的小灯闪闪,不一会,门又自动滑开,从电梯里走出一个衣着时髦、美貌迷人的年轻姑娘。乡下人惊奇地眨着眼睛说:“哇,真神!可惜我没把我那丑老婆带来。”

(四)旁敲侧击法

1、设歧引疑。“旁敲侧击”式的幽默法,也就是暗示幽默法。即对事物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是通过直说,而是种种可能进行曲说,并达到幽默的效果。

从前有个人请客,酒席间有一客人,刚一举杯就放声大哭。主人忙问:“老兄为何临饮而哭?”客人回答说:“ 我平生爱的是酒,如今酒已死了,为何不悲不哭?”主人笑道:“老兄差矣,酒怎么会死呢?”客人故作沉痛的样子说:“既然没死,为啥没有一点酒气?”于是满座哗然。

客人发现主人不用好酒待客,不直说,而以故意放声大哭诱发主人的疑问:为何临饮而哭?客人还是不直答,而是风趣地说:酒已死了。这又引出第二句:酒怎么会死呢?这时客人才解答疑句:说酒死是因为它没酒气。这样设歧引疑,旁敲侧击,真可谓迷离藏趣,令人会心而笑。

有几则同样幽默的故事:

一个穷人,应邀到朋友家做客,可是这位朋友的招待实在太差劲了,仅仅给他喝了几滴米酒。临走时,他恳求主人在他的左右两边腮帮子各打一个耳光:“为的是让我老婆看见我两腮通红, 以为我吃饱喝足了。”

还有一位吝啬鬼,更是小气得出奇。他在大杯子里仅仅倒上一丁点儿酒,刚好盖过杯底,一位客人向他要一把锯子。“你要锯子做什么用?”“为了把杯子的无用部分全部锯掉。”

这几个富有讽刺意味的幽默, 用的正是“ 设歧引疑”的暗示之法。

     2、含沙射影。

罗西尼是十九世界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有一次,一个作曲家带了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去向他请教。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住地脱帽。作曲家问:“是不是屋里太热了?”罗西尼回答说:“不,我有见到熟人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对于这位求教的作曲家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罗西尼显然非常不满,但他没有点破对方“抄袭”“拼凑”,而是用富于幽默的“不住地脱帽”的动作和“碰到那么多熟人”的解释,委婉含蓄地暗示了自己尖锐的批评意见,这种批评虽不如直说那般鲜明尖锐,但它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幽默、含蓄,更富于讽刺意味而耐人寻味。

有一位青年爱抄袭别人的作品,一天他来到某杂志社问自己所投的一首诗能否发表,编辑问他:“年轻人,这首诗是你自己写的吗?”青年答道: “是的,当然是我自己写的。”编辑很有礼貌地站起来,向他伸出手来:“那么,莎士比亚先生,见到您我很高兴,我以为您早已不在人世了呢?”

在这里,编辑含蓄地暗示了对对方抄袭莎士比亚的诗句的严厉批评,但他大智若愚,表现得那么礼貌、热情、信以为真,这就扩大了幽默效果。

3、巧借话题、讳言婉语。

一天,阿凡提去朋友家做客。那位朋友是个爱好音乐的人,他拿出了各种乐器,一件一件地演奏给阿凡提欣赏。中午过了,阿凡提早就饿得难受,那位朋友还在没完没了地拨弄乐器,并问道:“阿凡提,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是独塔尔还是热瓦甫呢?”阿凡提回答说:“朋友,这会儿,世界上什么声音都比不上饭勺刮着锅的声音好听呀!”

如果阿凡提说:“我肚子都快饿扁了,你还没完没了地摆弄乐器干什么?”虽然直接,却显得不得体,所以他及时接过话题,临时用“饭勺刮锅的声音”与音乐家的乐曲声作对比,其实是以此暗示对方该是进午餐之时了。由于转折自然,表达得含蓄而幽默,在不损害对方自尊心的前提下令对方愉快地得到了暗示。

人们在日常说话中,由于某些原因,需要避讳,于是出现了讳言婉语。从某种角度看,讳言婉语实际上是一种巧妙的暗示,有时会有幽默的效果。

一个泥瓦匠,因为他在喝得酩酊大醉时,说了一句“沙皇陛下在我的屁股底下”,被告到法院。法院经过认真审理,确认他有罪。记者们要报道此事时,又不能重复那句侮辱皇上的话,真是费尽了心思。后来一个聪明的记者写的消息被各报采用。那位记者是这样写的:“泥瓦匠安德烈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因为他泄漏了一些有关沙皇住处的令人不安的消息。”

经过记者的一番处理,实言与讳言之间形成了夸张性的距离,令人忍俊不禁。

4、弦外之音。

一天,国王写了一首诗,念给首席宫廷诗人萨巴听,并征求意见。“淡而无味,杂乱无章!”萨巴回答。国王生气了,下令把诗人关进马棚,过了几天,亏得众人求情,萨巴被放出来。不久,国王写成一首新作,又念给萨巴听,萨巴听完,一言不发,站起身来,垂着头,朝外就走。 哪里去?”国王惊讶地问他。“ 陛下,我进马棚去!”

这个回答话中有话,弦外有音,暗示国王的诗作得一塌糊涂,非常幽默。

邮局职工米勒在邮局工作了很多年, 经理: “米勒先生,您在这里工作有何感受?”米勒:“我的退休金请不要通过邮局寄来!”

这句话的弦外音是批评邮局工作效率低下。

美国妇女习惯于把自己说得年轻,但有一位夫人已经两鬓斑白,满脸皱纹。有一次却对一位新结识的朋友说:“你知道吗?我和我妹妹加起来一共六十六岁。”她的朋友马上惊叫起来:“哎哟哟,难道你把一个这么小的妹妹丢在家里,就放得下心吗?”

这句反问显然在暗示老夫人撒谎,由于说得幽默,连老夫人听了也不禁笑起来。

吃饭时,丈夫尝了尝汤,问道:“家里还有盐吗?”“ 当然有,”妻子说,“ 我就去给你拿来。”“不用了,亲爱的,我以为你把所有的盐都放在汤里了呢?”

这句话暗示妻子做的汤太咸,婉转道来,既亲切,又幽默。

(五)衬跌扑空法

1、偏离常规。“衬跌扑空”就是思想倾向的偏离,由于它打破了常规,偏离了定势,常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喜感,悬念打开后的轻松感。人们平常说话,起承转合都有惯常的方式。如果违反这些方式,会被认为语流不畅。但是,故意制造一点儿语流不畅,往往可以获得幽默。

老师:珍妮,什么是抽象名词? 珍妮:我不知道! 老师:怎么?你不知道!好吧,抽象名词就是能想像但不能摸到的东西。现在,给我举个例子吧!珍妮:一把烧得通红的火钳。

考试开始了,汤姆举起手,老师走了过来。“我没有带铅笔。”汤姆说。“如果一个士兵上战场却没有带枪,你说他称什么士兵?”老师批评道。“我想他是个指挥官。”汤姆答道。

射击教官在课堂上提问:“当你率领一队骑兵执行侦察任务时,发现敌人的侦察兵正在以每小时六十英里的速度向你冲来。那么你将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士兵:“以每小时八十英里的速度向后方撤退。”

主考人:“告诉我,如果莎士比亚今天还活着,你认为他是否会成为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考生:“是的,他肯定会成为一个极了不起的人物, 因为无论怎样,世界上还找不到一个能活四百多岁的人。”

某新兵每天早上操练都迟到。军官问他:“你是怎么搞的?老是迟到。”“报告长官,我总是睡过了头”“什么?”军官大发雷霆,“如果每一个当兵的都睡过了头,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想,”新兵回答道,“这世界再也不会有战争了。”

上面举的这些例子,答话都有偏离常规、出其不意的特点,令人忍俊不禁。

2、抑扬碰撞 。所谓“抑扬碰撞”,即利用人类思维定势、事物间的矛盾、新旧观念的矛盾达到喜剧性效果的一种幽默技巧。抑扬的碰撞可以在对方或欣喜或紧张的心理期待的陡然落空中给人以强烈的幽默感。

一个穷人来到一位百万富翁面前,对他讲述自己的苦恼。他把自己怎么穷困讲得那么真切动人,使百万富翁受到从来没有受过的感动。富翁满含热泪叫来了仆人,说道: “约翰,把这个穷汉赶出去,他使我的心都碎了。”

看到富翁满含热泪,我们还以为他发了慈悲之心,想施舍穷人了!不料他却是想把穷汉赶出去。我们的期望落空了,不过,幽默感也由此产生了。

一慈善救济机构请一富翁捐款。“您财大气粗,做这件事能够提高您的声誉。再说,这一点点款子在您财富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富翁想了想,说:“哎哟,您哪里知道我的内情。我上有八十岁的老母,下有七个儿女,还有四五个未交税的穷兄弟”“哟,我真不知道您有这么些牵累,那我们┄┄ ” “不,我只想告诉你,我一分钱都绝不肯给他们,怎么会给你呢?”

我们的希望和思维又扑了一个空。我们希望富翁捐款。当我们听富翁诉苦时以为他有牵累,以为他是因此而推诿,这么想下去,富翁确有隐衷并非为富不仁,这是一扬。不料我们的思路马上被富翁轰毁,想不到他竟是这样一个毫无同情心、公共心的人。这是一抑。抑扬的碰撞,令人惊奇,在这则幽默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某种世态某种人物。

     3、真相大白

有一个算命先生自称“铁嘴神算”。据说,他不需要人家开口,就能知道吉凶。一天,一个老头来算命。“铁嘴神算”看他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就说:“我看你家境不好,经济困难。”老头摇摇头。“是晚年丧妻吧?”老头又是摇头。“那么一定是儿孙不孝?”还是摇头。“铁嘴神算”连猜不中,有点发慌了,又一口气说了许多不吉利的事情,但是老头子还是摇头不止。“铁嘴神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不得不恳求老头子说出为什么要来算命。老头子这才告诉他:“三天前我得了个摇头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治得好。”

这个答案太出人意料了!猜测与真相的反差太大,悬念之弦绷得太紧,结果却全是另一件事。幽默往往在真相大白之时产生。

一个乡下人的妻子病了,他从城里请了医生来替妻子治病。到家以后,他把医生请进里屋,自己则坐在门外等候。不久,医生探出头来,问:“有铁钳吗?”乡下人听了很不安,但还是找了一把铁钳递给医生。一会儿,医生又探出头来,问:“有镊子吗?”乡下人听了很紧张,但还是找了一把镊子递给医生。又过了一会,医生满头大汗地走了出来,他又问:“有铁锤吗?”乡下人吓坏了,急忙问:“我妻子到底得了什么病?”“还不知道,”医生不耐烦地回答,“我的药箱还没打开哩!”

担了半天心,原来真相如此。 

4、 误解人意。

请看法官与小偷的对话:法官: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我不想再在这里见到你了。小偷:怎么,先生,您要改行了吗?

法官的意思是希望小偷改行,小偷却完全理解反了,他的疑问令人捧腹。

一次,一位医生在给一个小孩看病时,想测验一下他对身体器官的了解程度,就指着孩子的耳朵问:“这是你的鼻子吗?”孩子听了,马上转身对陪他来的母亲说:“妈妈,我们最好还是另找一个大夫。”

医生未免低估了小孩的常识,小孩却误会了医生的意图和水平。

汤姆:妈妈胆子真小!父亲: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孩子。汤姆:我们穿过马路时,她总是把我的手握得牢牢的。

一妇女同她丈夫在一家饭店里吃饭,吃完饭走出来,她发现缺了一副手套。她请求丈夫等一会儿,急忙返回到桌子跟前找寻,先在桌上找,然后在桌子下面找。服务员看到了这情景,连忙跑过来。”他殷勤地说,“ 请原谅,夫人,你的丈夫就站在门口那儿。”

这些都是误解人意的例子,读来令人会心而笑。

(六)对比矛盾法

对比和矛盾能制造幽默,因为它们常常把人置于几种不同的环境中,突显出人类的弱点,令我们惊讶、羞惭、深思,让我们觉得有趣、可笑、意味深长。对比和矛盾能制造幽默,还在于它们常常能揭示出生活中一些荒谬的现象和有趣的哲理,使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不正常的现象,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

1、正反对比。

英国前首相邱吉尔一次应邀到广播电台发表重要演讲。途中车故障,他从路边招来一部计程车,对司机说:“载我去广播电台。”“抱歉,我不能去,我正要赶回家听收音机,听邱吉尔的演讲呢!”司机说。邱吉尔非常高兴,马上掏出一英镑给司机。司机一见有那么多的钱,也很高兴,他叫道:“上车吧!去他妈的邱吉尔。”

这两幕场景的对比或许会使邱吉尔尴尬,但我们却觉得非常幽默。

爱因斯坦在未成名时衣着寒碜。一次,有一个熟人在纽约街上见到他,便问:“你怎么穿得这样破旧?”爱因斯坦回答说: “这里反正也没有人认识我。”过了几年,当爱因斯坦一举成名以后,那个熟人在纽约街上又碰到他,惊异地问:“你怎么还穿得这样破旧?”爱因斯坦笑着回答:“反正这里的人都已认识我了。”

在这里,对同一个问题,两个相反的回答构成了对比。在对比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潇洒风度与幽默感。

     2、相关对比。所谓相关对比,是将两个相近似的对象加以对照,从而发现出其中的趣味性、荒谬性与哲理性。

“上星期,一粒沙子钻进了我太太的眼睛,看医生花了三块钱。”“那算什么!上星期,一件皮大衣钻进我太太的眼睛,我花了三百块钱。”

男人的抱怨在这种相关对比中得以“升级”。

一个妇女在宴会上炫耀自己家境富有,她说:“我常用温水洗钻石,用红酒洗红玉,用白兰地洗翡翠,用牛奶洗蓝宝石,你呢?”她问身旁的一位太太。 哦,我根本不洗!”对方说:“只要这些东西沾上灰尘,我就把它们扔掉。”

美国军队有一条规定,军人一律不得蓄长发。而黑格将军担任北约部队总司令时,却蓄着长长的头发。有一名被禁止留长发的美国士兵,看到画报上登载着长发的黑格将军像,便把它撕下来,贴在不许他留长发的办公室的门上。为了表示抗议,他还画一个箭头,指着总司令的头发,写了一行字:请看他的头发!少校看见了这份别出心裁的抗议书,没有把这个愤愤不平的小兵喊来训斥一通,而是将那箭头延长,指向总司令的领章,也写了一行字:请看他的官衔!

少校这样答复小兵的抗议是很幽默的。

3、巧换词序。巧换词序也可以造成对比,因为其方法的特殊性,语言的次序,往往都是按照一定的习惯排列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常会有这种现象:说话人有时只要把原有的话语词序调换一下,不另增添新的词汇,就能产生出新的意义,在原有句子的映衬下,显得造语新奇、意境深远从而给人留下幽默的印象。

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以小说《围城》及学术专著《管锥篇》饮誉海内外,一些青年作家向钱钟书先生请教,他语重心长地说:“要想自己的作品能够收列在图书馆里,得先把图书馆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

这里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想自己的学业有所成就,必须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方能成一家之言。但钱先生没有用那些套话,而是通过词序的变换把这个意思很精练地表达出来,由于独辟蹊径,幽默风趣,令人过耳不忘。

邹韬奋先生有一次出席公祭鲁迅先生大会,轮到他演讲,他说:“今天天色不早了,我只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此语一出,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邹先生深谙调换词序的魅力。他要赞美鲁迅先生“战而不屈”的精神,但却先提“不战而屈”,造成词序上的变换,从对比中更显其意义上的截然对立,以宾衬主,有力地烘托出鲁迅先生坚韧不拔地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的伟大人格。

皖公网安备 34042202000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