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信息:
谁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幕后黑手
——例谈阅读教学中准确、深刻、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三、“察言观行”解读王夫人
《林》文在整部《红楼梦》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变化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伏笔与铺垫作用。这里,笔者重点解读一个若隐若现的“大人物”——王夫人。
王夫人有着金陵王氏的显赫出身和封建家族母以子贵的荣耀,深得贾母信任,是贾府的实权派。贾宝玉被视为贾府第三代接班人,而作为宝玉生母的王夫人当然会“干预”儿子的婚姻大事。
随着黛玉到贾府投亲,王夫人的“干预”开始了,而且是天衣无缝、淋漓尽致。王夫人怎样采取“干预”行动?其言行举止中有着怎样的“玄机”呢?
(一)、“言笑”示权力
《林》文只在陪贾母接见黛玉、代表贾政招待外甥女两处,对王夫人有不多的言行描写。
《林》文中描写了王熙凤初见黛玉一番恭维逗乐之后,与王夫人(二人是姑侄女关系)进行的关于“发放月钱”和“给黛玉裁衣裳”的对话。
熙凤亲为(黛玉)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王夫人)问他(她):“月钱放过了不曾?”
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
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
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在这场姑、侄女对话中,王夫人是“先发制人”:一“问”两“道”一“笑”,柔中带刚,权力的锋芒瞬间迸射。
第一,半路杀出——威严扑面。
随着“熙凤亲为(黛玉)捧茶捧果”,众人的目光、注意力自然还集中在黛玉身上;就在这个时候一直未开口的王夫人提了一件本不需要她劳心费神的小事情——“发放月钱”。她这一“问”是无意还是有心?为什么要在这个节点开“腔”说不相干的事呢?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王熙凤在“亲为捧茶捧果”之前对黛玉说的这番话传递出的信息,表示她在贾府是管事的主,管人、管物……王熙凤的确具有超强的管理能力,精明能干;但她能蹭鼻子上脸,在贾府一手遮天吗?显然不能,谁要来管控她?是王夫人!
所以,该开口时就开口,王夫人要用“发放月钱”的小事来扫王熙凤的兴,在警醒侄女的同时,附带暗示林黛玉:我,才是大当家的!
第二,一箭双雕——缚鹰捕兔。
王夫人“过问”月钱发放,表明她是当家人,掌握着经济大权,王熙凤不过是跑腿办事的角色。
当然,王夫人绝不会像侄女那样炫“权”,她要刚柔相济、恩威并施,所以,她又吩咐了“可别忘裁衣裳”这件事。给投亲而来的孤女林黛玉“裁制衣服”,足可显示舅母对外甥女的关心,但她话语中“随手”二字随口而出却有不一般的味儿。给黛玉“裁衣服”,为何不用“精心挑选”这样的更显关怀、重视的词?
这“随手”真有说头:一是再次表明府中的大事小情得听我王夫人安排;二是暗示林黛玉也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随手”拿两个都够你用了;三是在黛玉面前轻描淡写地显示了贾府的富贵、奢华,稍微地“炫一下富”。
王夫人貌似关心的“裁衣裳”之言达到“一箭双雕”之效:“缚”住王熙凤这只傲慢强悍的“鹰”,“捕”住林黛玉这只心性敏感的“兔”。黛玉明白,在贾府,王夫人是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第三,强强联手——重剑无锋。
“二王”的对话是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结束,但是“无声胜有声”!
王夫人“笑”之前是王熙凤说的一句回应她的话:“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这是场面话,也可能是假话;是假话才更见其巧舌如簧、随机应变的本领和抢功邀宠之心。
王熙凤的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至少有两层:一是我“不傻”,脑子好使着呢,早做了准备;二是我可不敢越俎代庖、自作主张,得“等太太(指王夫人)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此时,王夫人的“笑”可就大有深意了。
第一,好你个鬼丫头,竟在我面前耍花枪,别把我当傻子!别人不了解你,我还不了解你?但我不点破你,臭丫头!——这一层算是姑侄俩演“双簧”。
第二,好你个聪明的凤丫头,算你识相,没有忘记我是你的姑妈、长辈、当家人!——这一层尽显姑侄俩配合默契。
王夫人的“笑”既有对侄女王熙凤的嗔怪,又有赞许;既有约束,又有纵容。
姑侄女间“暗藏刀锋”的对话和“强强联手”的默契,处处牵扯着黛玉,这便让心细如发的黛玉有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之感。
(二)、“绕行”炫地位
林黛玉尊贾母之命要去拜见大舅贾赦和二舅贾政。
拜见大舅贾赦,黛玉是由大舅母邢夫人领着并全程陪同,而后命人去书房请贾赦。在这个过程中,邢夫人的行为值得关注:(邢夫人)“忙亦起身”、“带了黛玉与王夫人作辞”、“携了黛玉”坐车、“搀着黛玉的手”进正室、“让黛玉坐了”、“苦留”吃晚饭、“送至”仪门前、“嘱咐”几句、“眼看车去了方回”。
——这是一个怎样的大舅母(邢夫人)?我们应该看到两点:邢夫人“名大实小”(地位不及二门),邢夫人“善良实诚”。
拜见二舅贾政时,林黛玉是由“众嬷嬷引着”,往东转弯,穿过东西走向的穿堂,从南大厅进入仪门内大院落,到五间正室之一正内室瞻望,再往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走,进东耳房内吃茶,最后由老嬷嬷引着到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拜见贾政和王夫人。王夫人在小正房内坐炕上接见了黛玉,并说明“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
撇开大舅母“全程亲切陪同”与二舅母“在家拿架子等候”不说,单说贾政“今日斋戒去了”一事,王夫人在黛玉到来之前应该是知道的,但为何在贾母处不说明,还要人领着黛玉在这里绕来绕去,最后在小正房才接见呢?王夫人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黛玉首先走进的是“荣禧堂”,属于五间大正房的堂屋。堂屋上方居中有一块“赤金九龙青地大匾”,“荣禧堂”三个大字是皇帝的御笔,并有小字注明是“书赐荣国公贾源”的。这在皇权至上的社会是无与伦比的荣耀了。堂屋内还有谦称“弟弟”的王爷题写的一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贾家煊赫的地位由此可见。地上两排十六张楠木交椅,又可见此处乃“贵宾厅”,套用刘禹锡的诗句,真是“谈笑皆贵族,往来俱高官”。
显然,林黛玉享受不到在“荣禧堂”的礼遇,她只有“看”的份儿。王夫人要让黛玉在这里看到贾家独步当世的社会地位和谁与争锋的势力,而她和贾政是处在地位、势力的高端。
黛玉接着到的是大正房东边的三间耳房,这是王夫人平时居坐宴息之地。老嬷嬷引着黛玉进了东房,房内“猩红洋罽(毯子)”“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梅花式洋漆小几”“文王鼎匙箸香盒”“汝窑美人觚(酒具)”等,无不呈现出色彩之美、做工之美、材质之美,昭示出主人的尊贵、奢华。王夫人不在这里接待黛玉只安排她在这里吃茶,目的则是要让黛玉切身感受贾家的富贵与奢华。
黛玉是在东廊三间小正房——贾政看书、喝茶、小憩之处受到接见的。王夫人为什么要在贾政的“地盘”招待黛玉呢?——除了贾政“缺席”(斋戒去了),由她全权代表来接见黛玉外,向黛玉炫耀自己在贾政家中的地位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舅舅的地盘舅母做主!
至此,我们明白,王夫人安排黛玉“遛弯儿”,就是以荣禧堂显摆贾府的“尊贵”,以三间耳房昭示贾府的“富有”,以小正房标榜自己的“权势”。
至此,黛玉彻底明白,贾家的权力集中在二门,王夫人是二门的代表。这个离父来京本就“处处小心,时时在意”的小孤女在“绕绕等等”中也彻底明白了自己在贾府的身份地位、在王夫人心中的价值分量,林家与贾家门不当户不对。
(三)、“贬词”拉距离
在黛玉进贾府的当日,王夫人和黛玉接触的时间远多于邢夫人,甚至超过了贾母;但她和黛玉说的话却不多,而且几乎没有一句发自内心的对黛玉的关爱呵护。王夫人前前后后与黛玉的交谈寥寥数语:一是说贾政斋戒,二是指看王熙凤的住处,三是贬抑儿子宝玉——而且这是王夫人有限的话语中着重表达的内容。
王夫人称宝玉是“孽根祸胎”,是“混世魔王”;告诫黛玉“以后不要睬她”,并以“姊妹都不敢沾染他”为证;还指出以后相处时,不要同宝玉多说话,不要相信宝玉的“甜言蜜语”……
身为母亲的王夫人为什么在黛玉面前一再贬抑宝玉?难道王夫人眼中的宝玉真的是“孽根祸胎”吗?
《红楼梦》第33回是这样描写宝玉被父亲贾政怒打、王夫人拼死阻拦的情景——
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贾政)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
王夫人对宝玉的心疼之情溢于言行,当然“护犊之情”是天下母亲的共性。但王夫人的一句“岂不是有意绝我”不折不扣地说出了宝玉在她的生活乃至生命中的重要性;宝玉的确是王夫人在贾府获得地位和权力的唯一筹码。
如此看来,王夫人当着黛玉的面反复“贬”宝玉,是另有目的的。
王夫人告诫黛玉:“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
王夫人的意思相当明了:你们不去招惹他,就没事;他生出事来,不学好,不读书,被打了,误了前途,那就是你们的责任。——这是多大的罪过啊!
——显然,王夫人反复“贬”宝玉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林妹妹远离宝哥哥。
纵观整部《红楼梦》,凡王夫人内心不喜的女孩,只要与宝玉有点瓜葛,她都严厉打击:丫鬟金钏儿和宝玉说一句玩笑话,就被王夫人一个巴掌“打得半边脸火热”,还被撵出贾府,终致金钏儿投井而死;绣春囊事件,王夫人大发淫威指使抄检大观园,结果害死司棋、潘又安,逼走入画,赶走四儿,迁散芳官等十几个小戏子。因此,面对“举止言谈不俗”“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如姣花照水”的黛玉,王夫人便煞费心思地借单独接触的机会“暗藏玄机”地告诫黛玉。
但是,王夫人仅仅是出于对宝玉前途的考虑,而不让黛玉等人接近宝玉吗?王夫人对后到贾府的薛宝钗持何态度?不许表兄妹接触,表姐弟可不可以呢?
《红楼梦》第4回中,薛姨妈领着宝钗兄妹来投贾府,王夫人并没劝宝钗“不要睬他(宝玉)”,反而“喜得忙带了女媳等人,接出大厅”,进而安排薛姨妈一家长住在靠近王夫人和贾母住处的梨香院(当然,这个安排也是贾政之意,对照黛玉来时他去斋戒,贾政的心思也很值得分析。这里暂且不说了)。
那么,同为宝玉的表亲,为什么王夫人态度迥异?这不光因为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宝钗是她的外甥女,关键是王夫人内心更希望薛宝钗成为继王熙凤之后的贾府当家少奶奶。
——至此,可以说王夫人反复“贬”宝玉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给后到贾府的薛宝钗留机会。这里,王夫人是打着一举三得的“如意算盘”:一是宝钗与王夫人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更亲:二是宝钗做了儿媳妇,贾家、薛家、王家的关系,更“铁”;三是王夫人在贾府的地位,更“崇高”。
但是,林黛玉比薛宝钗先到宝玉身边;而且更糟糕的是,后来贾母竟然安排宝、黛二人在碧纱橱的内外间睡下,交往接触的条件更便利了。
王夫人真是一急二恼三恐慌!怎么办?她得想着法儿让黛玉自卑,给黛玉下马威,恐吓黛玉远离宝玉。
到这里,我们依据《林》文并适当联系整部《红楼梦》对王夫人的解读就要画上句号了:王夫人“言笑”有深意、“绕行”有目的、“贬词”有阴谋——什么人呐?
可以说,从黛玉进贾府那一刻起,王夫人就在她的生活中埋下了不幸的种子,成为“宝黛爱情悲剧”的幕后黑手!
四、从《林》文的解读,反思文本解读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提倡的文本解读,主要是针对过去的所谓“标准答案”忽视、漠视,甚至“扼杀”个性阅读的弊病,从而强调要尊重读者个体的阅读体验,真正允许“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存在。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处理是经历“阅读文本”到“解读文本”的推进过程。阅读文本是基础,要做到“读懂”文本,“得其意”(知文本说什么)。解读文本是深化,第一层级要做到“读透”文本,“得其言”(知文本怎么说);第二层级要做到“超越”文本即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得其趣”(知文本的情感指向)。
而当前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文本解读”存在着“浅读”、“偏读”、“散读”(没有重点),甚至“错读”等问题。因此,在文本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主张教师要通过自我认真阅读文本,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实现对文本内涵准确、深刻、个性化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引领并指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探究能力等的新发展。
笔者在此仅以对《林》文中王夫人的解读为例,简略阐释文本解读“准确、深刻、个性化”的要求。
准确的解读,就是要能找准解读文本的有效切入点,实现“牵一发动全篇”。找准文本解读的有效切入“点”是避免“散读”文本的好办法。找准“切入点”的路径、方法很多,抓叙事线索、抓核心意象、抓人物特征等等,但一定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不同文体特征的文本,其表情达意的方式不同,寻找文本解读切入点的路径、方法也不同。比如,小说可以抓人物,诗歌可以抓意象……笔者抓住《林》文中王夫人的“言行”这个切入点,解读“宝黛爱情”的走势,联系整部《红楼梦》,前后贯通起来,王夫人的“黑手”便跃然纸上。
深刻的解读,就是要能突破表象找本质,抓住细节,品词析句。文本解读要避免“浅读”,须采取“大火煮沸小火慢熬”的办法,即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突破表象(显性元素)找本质(隐性元素),抓住细节,抓住一个个关键性词语,“百次地读、千次地问”,细细品味、琢磨,务求“所以然”,从而发现文本深层的蕴涵。就《林》文的教学来说,学生分析概括出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及其塑造方法,主体目标既已达到。但教师不停留于此,引领学生去揭秘“宝黛爱情”背后的东西,探究王夫人的内心世界,课堂教学便能顿生波澜、情趣盎然了;学生的实际收获就远远超出了教材预期的目标。
个性化的解读,就是强调要读出阅读者自我的真切感受。在解读文本时,教师以文本为媒,通过“穿越”时空,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碰撞、情意置换”,然后调动自己的语言行为,解释、补充、拓展、完善、丰富文本的内涵,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实现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
个性化解读,不是随意化、自由化的“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断章取义”、“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标新立异故弄玄虚,这些只会造成对文本的“偏读”、“错读”。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这是避免“偏读”、“错读”文本的好办法。笔者在对《林》文的解读中,从王夫人的“言笑”、“(对宝玉的)贬词”、“(安排黛玉的)绕行”等方面入手,整体把握王夫人在黛玉来到贾府之后的反应和举动,前后观照,论证出曹雪芹笔下的王夫人“不待见”黛玉,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幕后“黑手”;笔者的这个论断是符合曹雪芹对大观园中年轻女性尊重与欣赏(“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诚不若彼裙钗”)、对王夫人一手制造了金钏儿等人悲剧不满的本意。
总之,教师准确、深刻、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是引导、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发展,特别是引导、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教师文本解读的水平和能力,关系着学生认知视角的宽窄、感悟内涵的深浅、能力发展的快慢。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