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寿县安丰高级中学官网

招生信息:

教学教研

教学教研
加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布时间:2005-09-08 15:05    阅读次数:1394次

 在德育过程中,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在“寓”字上下功夫,要把“传道”寓于“授业”之中,使之业道一体,情理交融,达到春雨润物、潜移默化之功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凭借主要是各门学科的教材,科学、灵活地运用好各门学科的教材内容,使之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就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艺术所在。这是一种极需重视研究的、十分复杂的综合性育人艺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增强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的实效性,各科教学就要努力做到“五有”——“有意”、“有序”、“有机”、“有情”、“有行”。 
   “有意”,就是要有德育意识,即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将德育要求与知识能力要求放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去组织实施。这里的关键是要找准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德育渗透不是凌空的,渗透需要附着物(知识点或训练点),所选知识点应当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可以举一反三;所选训练要点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产生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准确找出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脉搏,特别是热点、凝点、弱点、实践点,精心设计“渗透”方案,使知识点、训练点与学生思想实际恰当结合,使教材和教学发挥应的教育作用。有些学科的教材虽然难以渗透教育,但只要教师有较强的育人意识和渗透意识,就会有意创设情境感染、行为训练等方式进行渗透,或者运用社会主义建设的数据和实例,恰当融合到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 
   “有序”,就是各门学科在寓德于教时,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德育大纲的要求,水平层次上要努力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序列。各科教学在开学初制订计划时都要找准各年级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点,恰当提出各科教学的德育任务,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层次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由于学生的品德发展与他们的思维水平、知识水平密切联系,与他们的活动方式、活动范围的大小直接相关,超越儿童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对儿童的品德要求过高、过急和成人化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各科教材中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必须明确它的阶段性,从而确定在哪个层次上结合、渗透,使渗透德育的调子不致过高或过低。由于各门学科的教材不同,渗透德育角度、方式、方法也不相同,有的以课本为主,有的以章节为主,有的则按一本教材通盘考虑。由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态各不相同,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角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导向、导思、导疑、导规律,不断冲击学生不良的思维定势。因此,授课教师既要从全局上明确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总要求,弄清所任学科在全局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又要弄清所任学科的每一篇教材的来龙去脉、编写意图、各种教育因素出现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确定德育渗透的目标、内容、层次和渗透的方式方法,形成各科德育渗透的序列,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教育效益。 
   “有机”,就是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激励熏陶、疏导、点化,就是使德育适时地、恰当地渗透在各门学科的知识载体中,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要做到有机渗透,就需要教师心中有“纲”(教钢),手中有“本”(教本),目中有“人”(学生),抓住契机,针对学生的热点、疑点,乘机发挥其攻势,或画龙点睛,或进行“强刺激”。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的结合点,进行有机地、合乎逻辑的结合,而不是“混合”,更不是“凑合”。渗透的德育内容应是教材的内在要求,是题中应有之义,水乳交融的,而不是外加的,牵强附会的。要切实使学科德育与双基教学有机的结合,必须寻求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时机,做到适时、恰当,渗透时做到适度,即“到位”又不“越位”,恰到好处,注意不把文化课上成政治课,搞脱离教材内容的空洞说教。 
   “有情”,就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钻进教材,进入角色,倾注自己的情感,讲究课堂的情境和氛围。真情是认识转化为行动的桥梁和催化剂。自己有火花才能点燃别人之火,以自己的真心才能打动别人之心。事实证明,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有知识交流、信息交流,还有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教师只有在理解教材教育点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教育激发出自己在理解教材教育点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教育激发自身的感情,并 产生一种教育欲望,才能注入情感,入情入境,然后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语言、表情、动作、形体等体现教材与教师情感合一的教育内容,从而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激发师生情感间的共鸣共振,使学生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达到道德内化的实效。只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才有感染力,否则,虚情假意,言不由衷,学生是听你的教育而不是感受教育,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有情”是教师自身政治素质、情操修养、业务水平的综合体现和自然流露。 
   “有行”,就是注意课后行为实践的随时指导和课后实践活动的组织,巩固课堂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延伸和扩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时空范围。课堂教学激起的心灵震颤不会随着一节课的告一段落而戛然静止,一石激起的千层浪会波及开去。课堂教学中所认识的道理、激发的情感、萌发出的信念,最终要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所以各科任教师都应以教书育人为已任,都应以“经师”和“人师”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注意随时地指导或纠正学生出现的道德实践行为。各科教学都要组织必要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拓展学生道德行为实践空间,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能力,使其在实践活动中继续深化课堂教学中有关德育知识的理解,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升华为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更稳定的道德行为。

皖公网安备 34042202000013号